在小红书晒了一张黑脖子照片,被网友诊断为“胰岛素抵抗”?
图源:小红书在评论区网友的提醒下,到医院检查,发现自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症状,需要进行治疗。那么,什么是胰岛素抵抗?难道仅凭一张脖子的照片就能通过社交媒体“确诊”吗?
图源:小红书在评论区网友的提醒下,到医院检查,发现自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症状,需要进行治疗。那么,什么是胰岛素抵抗?难道仅凭一张脖子的照片就能通过社交媒体“确诊”吗?
全球约有5%的成年人患有MASLD的最严重类型——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(MASH),该病会引发纤维化(瘢痕形成),进而可能发展为肝硬化,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、慢性肾病及肝癌的风险。
2025年6月5日,拜耳发布II期CONFIDENCE研究结果,在2型糖尿病(T2D)相关的慢性肾脏病(CKD)成人患者中,非奈利酮(可申达®)与SGLT2抑制剂(SGLT-2i)恩格列净同步起始联合应用,在降低患者尿白蛋白/肌酐比值(UACR)方面显著优于任
研究 拜耳 慢性肾脏病 2型糖尿病 confidence 2025-06-06 11:27 12
白米饭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,尤其是高GI(升糖指数)的精制淀粉。也就是说,它进入身体后,会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,导致血糖飙升。
古人云:"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"可如今这"天"却成了许多人的"劫"。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.4亿,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。这哪里是什么"甜蜜的负担",分明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苦果!
运动锻炼对健康有巨大的好处,包括降低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,以及延长健康寿命等,所以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就是坚持规律有效的运动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胰腺,这个藏在我们腹腔深处的神秘器官,虽然体积不大,却掌控着人体血糖平衡的"指挥棒"。然而,许多中老年人对胰腺的了解仅限于"它与糖尿病有关",却不知道如何正确保护这个重要器官。
在门诊见过太多人,血糖高得离谱,还一脸无辜:“我都不吃糖了,怎么还这样?”问题不在糖,而在你生活里那些不声不响、却天天在给你“添堵”的习惯。吃药是控制血糖的手段,但如果生活习惯不改,药再好也架不住你自己天天拆台。
科学家们通过对比发现,每天至少30分钟,每周3~7天的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,并且能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。
糖尿病男性患者勃起功能障碍(ED)总体患病率为52.5%,许多临床医生不问患者性健康状况,糖尿病合并性功能障碍的患者也未接受相关治疗。勃起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随着年龄、糖尿病病程、血糖控制不良以及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增加。
巨噬细胞极化: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,可根据环境显示为不同表型: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(M1)促炎表型和选择性活化的巨噬细胞(M2)抗炎表型。调控巨噬细胞M1/M2极化可能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成骨-成血管偶联产生影响。
2型糖尿病(type 2 diabetes mellitus,T2DM)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,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。近年研究表明,肠道微生态通过调节能量代谢、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敏感性等途径参与T2DM发生发展[1],这为治疗T2DM提供了新思
大家好!我是费健,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,一晃眼已经30多年了。平时除了在手术台上“动刀子”、用微创技术帮大家解决问题,我也特别喜欢跟大家聊聊健康科普。今天看到一篇挺有意思的新研究,赶紧来跟大家分享分享,关于一个我们可能都听说过的药——二甲
不过,近来对白米饭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多,有的人说白米饭会导致糖尿病,指出“白米饭是最差的主食”,甚至还有人将米饭归为“垃圾食品”,这些对白米饭的“指控”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?
在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五回里,贾母身边的老嬷嬷说:“这几年天气怪得很,吃东西也怪得很,连人都怪得很。”这句话,用来形容当下的饮食与生活方式,也未尝不贴切。
在现代生活节奏下,2型糖尿病已成为隐匿的健康威胁。除了药物治疗,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自然方式有效管理甚至逆转2型糖尿病?记住以下5个字。
2型糖尿病,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,影响全球超过5.4亿人。随着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,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因素。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,约有1.18亿患者,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22%。
2025年5月19日,Fractyl Health,Inc宣布,其针对 2 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研发的开创性基因疗法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。在2025年美国基因和细胞治疗学会年会(ASGCT 2025)上,该企业公布了该胰腺基因疗法的临床前数据——单次剂量即可实现持
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种高发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,两者常共存。既往研究发现,血压患者中约20%伴2型糖尿病,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50%伴高血压。这部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均较高,疾病负担较重,是临床需重点关注的人群。